一起再識蓋碗茶

蓋碗,又稱“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喻意為: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茶托”又稱“茶船”。
蓋碗茶之用,首先自古傳來是為個人飲用的茶具。后因功夫茶的需要,而成為了功夫泡茶的器皿,并大受歡迎,且應用廣泛,流傳至今,成為了茶藝不可替代的物什。
所以到了今天,蓋碗的使用便生出了許多講究。
一般使用蓋碗泡茶,須用滾燙的開水沖一下碗,然后放入茶葉盛水加蓋,沁茶的時間看茶葉數量和種類,時長約為20秒至3分鐘。
略知茶藝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別講究“察色、嗅香、品味、觀形”。相比而言杯、壺泡茶對察色、觀形是多有不便的,茶湯濃淡之調節也沒有蓋碗便利。
就蓋碗本身作為為茶具,也有歷史感與文化的音韻。其有碗,有蓋,有船,造型獨特,制作精巧。并且還有許多流傳的故事穿插其間。
作為茶具又靈巧方便,更深得官方與民間眾茶客的喜好。茶碗上大下小,蓋可入碗內,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時蓋不易滑落,有茶船為托又免燙手之苦。且只需端著茶船就可穩定重心,喝茶時又不必揭蓋,只需半張半合,茶葉既不易入口,茶湯又可徐徐沁出,愜意之感油然而生,避免了壺堵杯吐之煩。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輕輕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轉,輕刮則淡,重刮則濃,是其妙也。仔細品償,更有精神氣的傳導,讓人悟天感地嘆人生。
久而久之,蓋碗在茶人中便有“萬能茶具”之說,各種茶都能用蓋碗來沖泡品飲。
每每問及身邊愛喝茶少數沒有使用蓋碗朋友們的原因,多是因為覺得用蓋碗會燙手,稍微控制不好就會打翻了。這就是常識與技巧的問題了,就是要知道蓋碗的特點與使用的基本點,然后多用幾次,便可得心應手,熟能生巧。
從選購蓋碗時起,就要弄清楚功用,是自己喝,還是用來當功夫泡茶用具。還得弄清楚蓋碗的容量?,F在市場有售:五克、七克、十克、等不同容量的蓋碗。
蓋碗茶的茶蓋放在碗內,若要茶湯濃些,可用茶蓋在水面 一般泡紅茶的克數是5—6克。巖茶,鐵觀音,鳳凰單叢是8克。這些克數幾乎是市場上茶葉包裝(泡袋裝)的標準克數,也是行業里審評茶樣時的克數。所以使用130cc—150cc的蓋碗較適合。
容量小,沒把握好浸泡時間會泡濃。容量大,水倒太多會淡,如果是女生,手不夠大也抓不住。
說完容量,再說說外觀,其實任何蓋碗都會燙手,即使是行家,也常被燙,但只要選對了蓋碗,就能盡量避免。
接下來說使用蓋碗沖泡茶的技巧:
蓋碗的好處在于好控制,因為它出水快,洗茶刮沫方便,出水后看葉底,聞葉底能夠很直觀的表現出來。
其實要控制好蓋碗并不難,但前提是要選對蓋碗,具體的前面已經說了。
然后就是茶葉投置到蓋碗后,入水只要水蓋過茶葉即可。不能過多。有的人入水時很喜歡把水倒滿蓋碗蓋住。這樣不燙才怪,水太多,泡出的茶也淡。
如果喜歡用蓋碗,但拿碗口邊又實在怕燙的話,不妨試下這種手勢。
拇指按著蓋子紐口,食指按底部。保證不燙。
蓋碗泡茶沖泡七要領:
一. 用軟水(純凈水,忌用礦泉水)
二. 無論用什么茶具,茶水分離是原則
三. 茶葉老水溫高(100度),茶葉嫩水溫低(80 – 90度)
四. 投茶量(標準120ml蓋碗):綠茶與紅茶 – 3克; 烏龍茶 – 7克;普洱 – 5-8克
五. 注水的手法:高沖發香,低吊成湯
六. 出湯速度:從快到慢,逐泡加長;烏龍茶類忌悶泡;出湯徹底,不留殘余
七.整個沖泡過程注意保溫,茶葉涼后再泡會影響口感,視茶類不同,受影響的程度不同
泡茶很象煲湯,食材與水比例適宜、全程高溫、文火慢燉、動作輕柔,是基本且重要的因素。放到泡茶,除了會去感受每一道茶湯的變化,其他原理都可以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