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茶文化典藏》征文展 II楊代漳的散文
泰和合茶號百年祭
彈指一揮間,在中國近現代茶葉史上寫下傳奇的泰和合茶號,關閉百年了。
1887年春,位于湘鄂邊的壺瓶山東麓宜市(今湖南石門壺瓶山鎮)某客店,羈旅著一位29歲的客人。他原本是與同伴前來開礦的,不料宏愿未遂,同伴皆去,只有他囊空如洗的滯留下來。那天早上,店家特意為郁郁寡歡的客人泡了杯新茶??腿孙嬒乱豢?,不禁拍案叫好,遂問店家,方知這是本地的白茶,俗稱“白毛尖”。他再深究下去,得知到方圓百里四季云遮霧繞,遍是這種優質茶。他熟知中國乃至世界的茶葉市場,心想如果用這里的優質茶原料制作紅茶,那將是多么可觀的創業前景!經過一番思索與考察,鑒于當時大清朝國弱民窮的嚴峻現實,他作出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也改寫湖湘茶產業歷史的重大決定:依托壺瓶山的茶資源,生產紅茶去賺洋人的錢。
這個突發奇想的年輕人就是盧次倫。他出生于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耕讀之家,與孫中山既有同鄉之誼,又有姻緣之親。孫中山的原配夫人即盧的族妹。若干年后,《盧次倫傳》將主人公這次品茗譽為“一飲定乾坤”。誠然,“一飲定乾坤”帶有極大的偶然性,但偶然中不乏必然。如果當年那店主嫌貧愛富或無好客之雅,不拿最新最好的茶葉款待窮困潦倒的過客,如果盧次倫只會牛飲不會鑒品,如果他僅僅滿腹茶文化卻無商業頭腦,那么都將不會有后來彪炳茶史的泰和合傳奇。
經過三年篳路藍縷的創業,泰和合茶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主打產品宜紅茶飄洋過海,走向世界。迅速為全國第二大出口紅茶,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內,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的宜紅時代。然而,流年不利,1917年,如日中天的泰和合茶號驟然倒閉。
2017年,正值泰和合茶號關張百年之際,我為泰和合茶號舊址撰了三副對聯。那天,我正按慣例散步于家門前的河堤,忽接好友龍西斌的電話,告知他正在泰和合茶號舊址為新辟的“宜紅坊茶葉博物館”布展,囑我撰聯一副。我知道這個博物館是為次日將于湖北鶴峰召開的“宜紅與茶道”學術研討會準備的,本人亦忝為與會代表,于公于私都不便推脫,遂于秋風中一邊散步一邊苦思冥想,撰下一聯:
宜紅坊歷百年風雨樓猶美;
古茶道播萬里芬芳韻更長。
隨即,我用微信發出。翌日下午,當我隨團隊赴會路經壺瓶山鎮時,對聯已被彩噴繪制成簡易對聯懸掛于泰和合舊址正門兩側,乍看上去倒還像是木刻楹聯。三日后,按會議儀程,我隨大流返回,置身于泰和合這一曾以宜紅茶享譽世界的老字號舊址前,睹聞門前渫水嘩嘩奔流,加之連日來“宜紅與茶道”學術研討的沉淀與催化,一個激靈,油然又生一聯:
門前水載舟載月還載夢;
院后茶宜綠宜白最宜紅。
自我咀嚼一番,覺得此聯較前空靈而機趣些。
那天,與會者在泰和合舊址旁新修的泰和閣共進晚餐,石門自然要盡地主之誼備酒相款。我因不能飲酒,匆匆吃罷,溜出宴會廳,獨自徜徉于茶號舊樓里。適值山月升空,我行至正門后的天井邊,舉頭望月,不覺靈光一閃:咦,天井不就是月池?茶號舊主盧次倫不是自號月池?月池望月,可謂地點人物雙關也。而月與粵、樓與盧,雙雙音相諧,何不就此演繹成聯?頓時浮想聯翩,經過一番字句斟酌、平仄推敲,順溜吟成一聯:
月池望月遙想粵;
樓檻憑樓倍思盧。
觸景生情偶得一聯,頗歡欣,勝似晚宴盡興飲酒一般。誠然,此聯不乏文字游戲的色彩,但決非純粹的文字游戲,因為其意境奧義與泰和合的人文歷史極其吻合,貼切到專一,僅宜于斯而無以別移。
泰和合茶號舊址三聯,次第于秋風中、秋水前、秋月下。三撰三時空,三聯三意韻,雖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卻也不乏怡然自得之情趣。且以此三聯,為泰和合茶號百年祭。
作者簡介:楊代漳(曾用名章弋),二級作家,中國戲協、中國明史學會會員,湖南省常德市文聯、作協原副主席,著有各類文藝作品及文化著述四百萬字。
值班編輯:茶依子


華道講堂歡迎參與:
一、生命數字能量導讀
1、自我個性特征解碼;
2、團隊和諧本義認知;
3、孩子教育實效對路
二、茶道文化與茶修
三、茶詩創作與茶旅
聯系電話:15888847726
通聯地址:杭州濱江區江漢路1786號錢龍大廈141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