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詩茶網!
最新通告:
三國電影《赤壁》里,小喬(林志玲飾)為曹操煮茶
陸羽在公眾號《茶經》上轉發了一個“抖音”,孫楚在唱歌:
“茱萸出芳樹顛,
鯉魚出洛水泉。
白鹽出河東,
美豉出魯淵。
姜桂茶荈出巴蜀,
椒橘木蘭出高山。
蓼蘇出溝渠,精稗出中田。”
勒個去,孫楚這不是在炫富,拉仇恨么?他這“購物車”要讓多少人羨慕妒忌恨,網購的是當時全國十二種名牌特產:樹頂茱萸,洛河鯉魚,山西白鹽,山東豆豉,四川姜、桂、茶,高山花椒、橘子、木蘭花,水邊蓼菜、良田精米。巴蜀出產的茶即為其一。孫楚這首歌稱《出歌》,是歷史上第一首茶歌?,F代茶圣吳覺農指出:“這首歌辭是不完整的,但是西晉時巴蜀產茶的重要史料”(《茶經述評》)。
孫楚(221-294),字子荊,西晉文學家,太原中都(今平遙)人。出身官宦世家,人帥才高性直孤傲,又愛提意見,仕途坎坷,四十歲才混個軍隊文書,最高職位為馮翊郡太守?!稌x書》有傳。他是當時“網紅”,最著名的段子是”漱石枕流”(石子漱口、流水當枕頭);口技很厲害,在追悼會上一展歌喉,學驢叫為朋友送終。他這兩個節目在“綜藝大觀”《世說新語》有錄。最著名的文章是一封勸降信,寫給以茶代酒的首創者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文辭豐盈,氣勢威盛,勸孫皓快快投降。
孫楚這首茶歌,僅有八句,但句式整齊,一韻到底,朗朗上口。當時西晉統一,全國初定,政治寬松。歌詞唱出了國家地大物博、特產豐饒、生活美好的自豪之情。這首《出歌》稱為第一首茶歌,除了第一次在歌里提到茶外,還因為這些特產除鯉魚外大多數是當時煮茶的上好原料或者可以代茶飲?!?/span>
《瑯琊榜》煮茶場景。碟子里白花花的是鹽
茱萸,蕓香科,有芳香,可代茶飲。陸游《荊州歌》:“峽人住多楚人少,土鐺爭響茱萸茶。”就是寫荊州當地人喝茱萸茶。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的習俗。和尚不能飲酒,便以喝茱萸茶代酒。元代德輝《敕修百丈清規》載:“重陽日早晨,知事燒香點茱萸茶。”宋釋子益《偈頌》“好彩從來奔齪家,隨分一盞茱萸茶。”茱萸茶味苦,喝不習慣便皺眉頭。宋釋了惠《偈頌》“始信茱萸茶苦澀,展眉人少皺眉多。”釋師范《偈頌》“重陽九月九,個個盡知有。吃了茱萸茶,多是眉頭皺。”花椒葉子也常被用來添加茶飲里,取其香味。晉陸機《詩疏》,椒:“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其葉以為香。”姜茶、桂花茶、橘皮茶,現在仍是民間茶飲。
三國魏張揖《廣雅》中最早記載了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芼,調成羹狀),當時的餅茶加工用到米湯,喝茶時要把餅茶烤熟,碾碎成末,沸水烹煮要加蔥、姜、橘四種調料。所以,唐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說:“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季疵就是陸羽,在他之前的飲茶法是羹飲法,“渾而烹之”,“瀹蔬而啜”,要加米和各種調料煮成羹湯飲用?!短票静荨份d,茶“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唐代樊綽《蠻書》載,云南一帶喝茶“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至今,云南、廣西等地少數民族的烤茶、擂茶還保留這種做法。唐朝詩人薛能喝茶喜歡少鹽多放姜,在《蜀州鄭使君寄鳥嘴茶》詩里說:“鹽損添常誡,姜宜著更夸。”
唐德宗李適(kuò)(742-805年),年紀比陸羽(733-804)差不多小一輪,愛喝茶,口味重,“皇孫奉節王煎茶加酥、椒之類”,類似于酥油茶,要加奶、花椒。奉節王是李適當皇太子前的封號。有一次,他在辦公室喝茶,當場要身邊的老師李泌作詩,李泌就寫了茶詩《賦茶》,可惜留傳下來只有一句:“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唐李繁《鄴侯家傳》)。詩人腦洞有點大,將鍋中水花沸騰的茶湯稱為“碧玉池”,奶品沖進滾沸的茶湯里,四散的乳花稱為“琉璃眼”。這位李泌,身為道士,平定“安史之亂”的總設計師,唐德宗時官至宰相,現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里李必(易烊千璽演)的原型。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陸羽在《茶經》發文狠懟這種喝茶羹飲法,他說喝這樣的茶水就是喝地溝水,飲茶“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于戲!”他感嘆習俗如此,流傳至今。大歷十四年(779)李適即皇帝位,幸好陸羽《茶經》寫在前,否則說唐德宗喝茶像喝地溝水,要借陸羽十個膽子。陸羽改革了瀹蔬而啜的羹飲法,在《茶經》里提倡三沸煎茶,不加調料的清飲法(只加鹽)。陸羽出名了,唐德宗詔征陸羽入京,陸羽不愿就職。
《長安十二時辰》里,李必煎茶
《長安十二時辰》里,何監用越窯青瓷茶碗喝茶
孫楚歌好人紅,商家便來蹭粉。南京秦淮河邊的一家酒樓因為孫楚來過,大概那天來了不少粉絲索要簽名,酒樓就以孫楚為名招攬顧客。后來的李白也是孫楚粉絲,也來打卡,曬過一次在孫楚酒樓喝酒唱歌,有《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詩:“昨晚西城月,青天垂玉鉤。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
南京孫楚樓
作者:一茗 出處:中國茶葉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