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人們用一把茶葉,一塊老姜,煮出濃香好喝的油茶
前段時間,我寫過一篇關于煮油茶的文章,可能寫的有些籠統,因為大家所在的地理位置、環境、飲食方式的差異不同,所以各個地方煮油茶的做法和吃法也會有所區別,有很多的朋友提出了不同的問題,還分享了不同的制作油茶方法。
今天,我再寫一篇關于煮油茶的制作過程,主要是廣西桂林地區灌陽縣的油茶。灌陽縣位于桂林地區的北部,地理形狀呈長條形,中間是一條大江順流而下,所以把各鄉鎮、村寨,以縣城為界分為上鄉和下鄉。上鄉和下鄉除了說話的口音不同外,生活飲食也有些不同,比如就說打油茶了。上鄉的人們喜歡用米粉、炒米花、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配菜,叫做炒米茶。那下鄉又完全是另一種的油茶,叫做荽油茶,也叫苦茶、姜茶,用老姜和荽油籽一起擂煮,煮開之后放點鹽,味道又苦又咸,還有點澀,一般人可能很難喝的慣,再配上一些糍粑、糕點或者紅薯之類的。
煮油茶 (也叫打油茶) ,最主要的原料:本地茶葉和老姜,是灌陽的主要飲食之一,一年四季,當地的人們除了每天早上會吃油茶當早餐,有些上了年紀的人,中午、晚上也會煮油茶吃。在平常的日子里,親朋好友有空閑的時侯,經常是三五成群的相邀,圍坐在一起打油茶喝,邊喝油茶邊閑聊,家長理短,說說笑笑的,也成為一種聯絡感情的方式。我現在介紹的是灌陽上鄉油茶的制作。
首先準備的各種食材有很多:
面條或者米粉、炒米花、花生米、蒸熟的紅薯塊、豬肝、酸辣椒、酸蘿卜、醬米椒、蔥花。
第一杯:香菇茶,原料只有干香菇和生姜、茶葉,在茶鍋子里放入水、香菇和生姜和茶葉,溫火慢煮,等它煮沸一二十分鐘,最后只要放入適量的鹽便可,也可以不放鹽。
香菇茶有菌菇的清香味道,由于香菇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營養物質非常豐富,常喝對人體有益處又開胃健脾,比起一般的糖清茶有保健作用。
接著第二杯,就是油茶了,先在小甌子里放入面條、米花、酸辣椒、蔥花等。
用茶鍋錘在茶鍋里擂打茶葉、姜、蒜,再放油,將茶葉炒出香味,加水,放入肉類或青菜煮開,最后放調味料,將煮好的茶湯汁篩入甌子,這杯茶吃的時侯還是有茶葉的苦味。
接下來又是重復以上的步驟,接著擂茶葉,放油,茶鍋里的配料越擂越爛,油茶的味道也就慢慢地出來了,然后一杯接著一杯煮。
打油茶還有一種說法 “一杯苦,二杯夾(就是澀的意思)、三杯四杯好油茶″,就是說油茶煮得越久,湯汁會越濃郁,味道就越香酥,這也是喝油茶時,為什么要用一個小小的甌子,一小杯一小杯地吃了。
像這樣很獨特的少數民族地區飲食,可能有很多的朋友覺得,這一把苦澀的茶葉、一塊辛辣的老姜、幾粒蒜米混合在一起打出來的油茶,到底是什么樣的味道呢,是苦還是澀?是香或是甜?我也一時也形容不出來,只有等你來親自喝上一杯,才能真正品嘗出它的味道來。
出處:caayee.com